English 中文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回盛动态
我国猪蓝耳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杨汉春教授报告整理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7日    阅读次数:3510次    作者:回盛生物


在近日由回盛生物举办的“猪蓝耳病防控新标准”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作了“我国猪蓝耳病防控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对我国当前蓝耳病的流行态势和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对蓝耳病的控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杨教授的报告不仅全面展示了蓝耳病病毒近年的变化特点,并且较以往的报告更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类型猪场的蓝耳病控制原则。我们将报告内容整理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我国蓝耳病的流行现状

1、蓝耳病对养猪生产主要引起3个方面的问题:

(1)繁殖问题。母猪流产、早产或产期延迟、死胎、弱仔比例增加、母猪不发情等等。公猪则表现精液品质差,精液持续带毒造成母猪繁殖失败。

(2)呼吸道问题。各个阶段猪群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

(3)继发感染。猪场蓝耳病活跃,则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细菌性感染比例肯定会增高。

2、目前我国蓝耳病的总体态势:

(1)总体平稳,但并不稳定;

(2)呈现散发和地方性流行;

(3)对养猪生产的危害有增无减。

图1  猪蓝耳病的临床后果(杨汉春,2018)


二、蓝耳病在我国猪场普遍发生

当前我国蓝耳病普遍发生,可以说是“全国一片蓝”,具体来说就是蓝耳病毒的高感染率和疫苗的普遍免疫。

1、蓝耳病毒高感染率。

现在蓝耳病阴性猪场屈指可数,2017年对472个猪场的调查表明,只有不到0.6%的猪场是蓝耳病阴性场。现在的大问题是种猪场的蓝耳病阳性率太高,有人不远万里从国外引进蓝耳病阴性种猪,引进后马上用蓝耳病弱毒疫苗让其转阳,杨教授痛惜地说:“这样做得不偿失!”

2、蓝耳病疫苗的普遍免疫。

(1)蓝耳病弱毒活疫苗(MLV)的毒株种类太多。现在我国已经有7种蓝耳病弱毒活疫苗,2017年又批准了一个重组疫苗,这对蓝耳病的控制是不利的,蓝耳病的控制应该是毒株越少越好。市面上太多的疫苗导致蓝耳病越来越复杂,成为“常在性”的疾病。

(2)蓝耳病疫苗使用的问题。严格来说,多数蓝耳病弱毒活疫苗并未批准用于妊娠母猪和公猪,但却仍然在猪场随意广泛使用,尤其用于种公猪。

公猪使用蓝耳病弱毒活疫苗会导致精液的持续带毒,这样的精液是要坚决废弃的。在美国的公猪站,一旦蓝耳病转阳,就要全部清群,将公猪淘汰,重新培育蓝耳病阴性的公猪。

常有人问杨教授:“如何将蓝耳病病毒从精液中去掉?”

杨教授答:“你为什么要做事倍功半的事呢?”

又问:“公猪感染蓝耳病以后,多长时间可恢复精液不带毒?”

回答是:“不知道!也许几个月,也许半年,也许一年!”

(3)“疫苗病”。很多猪场使用蓝耳病疫苗后,猪群表现为发热、呼吸加快、精神沉郁等症状,临床上很容易判定为蓝耳病。显然发病和使用疫苗是有关系的。而这些猪场停止蓝耳病疫苗后,问题逐步减轻,生产恢复稳定。


三、我国蓝耳病毒株的多样性

1、蓝耳病毒株的多样性

(1)蓝耳病病毒多谱系、多亚群、多分支共存;

(2)田间毒株:野毒株、高致病性毒株、类高致病性毒株;

(3)疫苗源毒株:疫苗病毒、类疫苗病毒、毒力返强毒株;

(4)重组毒株:野毒株间或野毒株和疫苗毒株间的重组毒株。



图2  近年来我国蓝耳病毒株的不同类群

(Li et al., SpringerPlus 2016, 5: 1677)


2NADC30样毒株

这个毒株可能是2010年左右从美国传入我国的,2014年开始流行于国内猪场,导致流产,也有呼吸道疾病和继发感染,其毒力不如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但比经典毒株要强。现有疫苗不能抵抗其感染,仅能提供有限的交叉免疫保护。该毒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易重组,目前重组毒株越来越多。从2015年开始,该毒株在我国多个省区出现并流行,甚至有成为主流毒株的趋势。

对于NADC30样毒株,杨教授认为,如果猪场干净无蓝耳病,则无所谓重组;反之,若猪场存在多种蓝耳病毒株,则很容易衍生出重组毒株。因此,保证猪场蓝耳病感染的单一性是很重要的,对其防控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3、疫苗毒的演化与返强;重组

2015年童光志研究员报道了一株高致病蓝耳病疫苗毒株的返强案例,河南也报道了某疫苗毒株的返强。这些事例给我们滥用蓝耳病疫苗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蓝耳病毒株之间的重组频繁出现,重组的模式呈多样性,有疫苗毒株演化毒株之间的重组,有疫苗毒株演化毒株与NADC30样毒株之间的重组,还有疫苗毒株与NADC30样毒株之间的重组。


     

图3  高致病性蓝耳病减毒活疫苗的演化(童光志,2015)


四、猪场蓝耳病不稳定的因素

1、新毒株经引种、人员、运输工具等传入猪场。

2、猪群中出现新的毒株,并在猪群中传播与循环。

3、猪场存在多个毒株循环与感染。

4、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活疫苗的不科学使用。

杨教授介绍了几个相关案例。华北一个猪场引进几头蓝耳病阳性公猪,因精液带毒,导致母猪出现大面积流产。还有一个场发生蓝耳病后,作实验室检测发现,该场同时存在有5个蓝耳病毒株的循环。

有人担心停止蓝耳病免疫后出现蓝耳病的复发,对此杨教授强调,停用疫苗不会引起蓝耳病的暴发,暴发是因为传入新的毒株所致。


五、防控对策

蓝耳病的控制应当从种猪做起。杨汉春教授认为,应当将种猪场的蓝耳病防控和商品猪场的蓝耳病防控有所区隔,因为两者在蓝耳病的控制目标和措施要求上有所不同。

种猪场:目标是培育出无蓝耳病的后代,需要更高标准的生物安全体系;

商品猪场:目标是保证蓝耳病的稳定,使得生产能够正常进行。

1、重视与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1)外部生物安全:防止将蓝耳病病毒带进本场。

外部生物安全的首要问题是引种的控制,应当禁止引进蓝耳病阳性种猪,即使这些种猪没有临床症状。杨教授特别指出:种公猪不能用疫苗,确保公猪的精液不带蓝耳病病毒。

杨教授介绍了一个精液带毒的案例。瑞士本来是没有蓝耳病的,2012年瑞士从德国引进了带蓝耳病毒的公猪精液,造成母猪感染和疾病扩散。好在及时发现问题,将全部相关的猪只全部处理,才将疫情消灭。

图4  精液引进致使瑞士发生猪蓝耳病(截图)

来源: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 63 (2016) e251–e261


在外部生物安全方面,运输工具的清洗、消毒和干燥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员进场要做好隔离、淋浴和更换衣服,此外还要注意饲料及其他物品的控制。

2)内部生物安全

内部生物安全的目的是降低甚至清除猪场内蓝耳病毒的污染和病毒载量,阻断病毒在猪群中或猪群间的循环和传播。内部生物安全的内容很多,与猪场的管理、硬件条件关系非常密切。具体包括全进全出、开展批次生产、分区(多点)饲养、猪舍及设施的清洁消毒等;此外还需注意更换注射针头、杜绝饲养员串舍、注意净道与污道分开、及时淘汰发病猪并无害化处理等等。


2、构建蓝耳病阴性种猪场和种公猪站

(1)对于阴性种猪场,需注意维持阴性,并禁止使用蓝耳弱毒活疫苗。

(2)对于阳性种猪场,基于猪场的蓝耳病活跃状况,做到不要使用蓝耳弱毒活疫苗,或者由减少弱毒苗的使用,向停止弱毒苗的使用发展。阳性种猪场要采取净化措施构建阴性种猪群。

(3)对于种公猪站,需禁止使用弱毒活疫苗,保持种群蓝耳病毒阴性。


3、商品猪场应理性使用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1)对于阳性稳定的商品猪场,不应使用活疫苗。

(2)蓝耳弱毒活疫苗适用于阳性不稳定猪场和蓝耳发病猪场。这些猪场的免疫策略是:

- 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活疫苗;

- “一次免疫”,也就是等猪群稳定后,疫苗就停止使用;

- 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疫。

- 阳性猪场的阴性后备母猪或引进的阴性种猪,可在配种前1~3月免疫一次。

杨教授强调,蓝耳病不科学的过度免疫会导致一些负面的后果:过多使用蓝耳弱毒活疫苗将增加猪场蓝耳病的本底和感染猪的数量,疫苗免疫猪会有长时间的病毒血症和排毒,疫苗病毒会在猪场传播、循环,甚至返强或重组。


4、其它措施:降低母猪群的病毒血症和排毒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改善营养,减少应激。还可策略性使用一些抗生素(注:现已证明一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泰万菌素可抑制蓝耳病毒的复制,从而可能减少蓝耳病的病毒血症)。

后备猪可以采取很多方式进行驯化,主要通过猪只的接触实现自然感染。驯化的方法有一种是活毒接种。杨教授指出,活毒接种有一定的风险,但如果证明猪群的蓝耳病病毒的毒力不强的时候可以尝试。


5、蓝耳病的净化

蓝耳病控制的最终方向就是实现净化,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启动种猪场的蓝耳病净化工作,杨教授预计,大约5年以后,就能在一部分种猪场实现蓝耳病的净化。

图5  国家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指导意见2017-2020

来源:农业部文件(农医发[2017]10号)




报告的最后,杨汉春教授以他写于2017年的一篇评论作为报告的结尾。这篇系统论述了蓝耳病的特性和我们控制中存在的困惑。


杨汉春,2017-4